东莞市星火太阳能科技股份有限公司

13215150267
星火太阳能和你一起了解更多太阳能资讯
过剩论依然成立,“我们尊重市场”
返回列表 来源: 发布日期: 2022.10.12 浏览次数:
2021年的光伏产业链涨价风波,再次将隆基光伏推上了风口浪尖。

在2021年初,作为光伏上游基础原材料的多晶硅市场价仅为8.8万元/吨,年内最高点超过27万,疯狂涨势几乎贯穿全年,并传导至整个光伏产业链,形成硅片、电池片、组件环节的轮番上涨。上下游之间的博弈、指责、驳斥声穿插在汹涌的涨价浪头间。有观点认为,正是由于隆基等硅片企业的大幅扩产,导致了硅料短缺,且单晶硅片涨价加剧了这种短缺,助长硅料更猛烈的涨价,形成恶性循环。

实际上,产业链整体价格飙升压制了中国在碳中和元年的下游装机热潮,除了赚得盆满钵满的硅料企业,绝大多数企业并不是涨价潮中的赢家。

隆基也深受其害:当硅料价格上涨时,由于存货及订单锁定,硅片环节受益,但随着时间推移硅料一路飙升,这一时间差红利逐渐消失,硅片毛利率随之走低,整体开工率不足。组件端更是涨价潮中最痛苦的环节,2021年9月30日,隆基股份、晶科能源、天合光能、晶澳科技、东方日升等五家组件企业联合发文称,在硅料价格一路飙升的情况下,很多已签订的组件订单将陷入严重亏损,呼吁终端企业适当考虑推迟电站安装计划。五家企业称,2021年光伏原材料价格持续高涨,截至9月22日,单晶致密料价格相比年初累计涨幅已高达153%,玻璃同比8月报价上涨18.2%、胶膜同比8月报价上涨35%,然而,在产业链各环节价格同步飙升的同时,组件价格全年依旧维持平稳,仅上涨约9.1%。

“全球碳中和共识下市场空间快速打开,但产业链没有做好准备。从总体上来讲,我们认为这(硅料涨价)还是一个市场的规律。某个环节不均衡,导致该环节的市场价格上涨。当该环节的投资收益、盈利能力大幅度上升之后,会吸引更多的社会力量进入来补充该环节的产能,这本身是一个正常的循环。”李振国对澎湃新闻表示,多晶硅环节涨价是短期的,不会长期存在,这轮多晶硅料短缺涨价与2020年四季度的玻璃短缺涨价,属于两种情形。

彼时,隆基等六大光伏巨头发联名信,恳请国家相关部门放开对光伏玻璃产能扩张的限制。“但这次的多晶硅涨价,我们就没有那么紧张。涨得越高,冲进来的力量就越强。由于硅料厂有个建厂周期,到了一定时间必然会有充足的供应。这种价格波动,我觉得大可不必过于担心,交给市场调节。我们尊重市场。”

李振国强调说,隆基一直坚持一个观点,凡是人可以造出来的东西,短缺一定是阶段性的,过剩才是常态。从光伏全产业链看,除了电站环节有一定的资源属性之外,其它几乎都是制造属性。尽管这套指导思想在涨价潮下经历了挑战,但长期依然成立。“伴随光伏行业确定性的快速增长,产业链的不均衡会时常存在。未来隆基需要再补强一部分能力,提高供应链管理能力。”

在单晶硅片加速完成对多晶硅片的替代后,硅片的毛利率居产业链之首,近年来吸引了一大批硅片新势力“杀入”,公开资料显示,仅上机数控、京运通、双良节能、高景太阳能、江苏美科五家企业的规划硅片产能就超过180GW。硅片新贵的介入,让近五年来长期稳定的隆基、中环为首的行业格局面临挑战。综合多位业内观察人士对澎湃新闻的分析,在硅片环节的竞争上,新玩家的优势在于拿料灵活、没有高价料包袱、生产设备先进、投资强度高。但在拉晶技术、生产稳定性、良率、管理等方面,老厂家优势突出,硅片新势力们要想从隆基、中环手中抢夺更多的市场份额并不容易。

市场竞争加剧未改隆基既定的、长远的全球市场占有率目标:硅片环节45%-50%,组件环节30%。“对于我们的研发能力、非硅成本的下降空间等各方面,我们还是有信心。”李振国说道。

再把眼光放得更远一些,光伏行业最大的焦点,不是硅料价格暴涨,不是新老硅片企业的厮杀,而是电池技术走向。

电池片环节,是新一轮技术迭代的主阵地。随着当前主流的P型PERC电池效率逼近极限,业内共识是,N型电池是最有望接棒P型电池的下一代电池技术,其中,又以TOPCon和HJT最为典型,两者的理论转换效率均在28%以上。这是未来几年决定行业格局的一大变数,甚至有业内人士曾对澎湃新闻表示,此轮技术迭代将导致惨烈程度不亚于上一轮单多晶之争的行业大洗牌。

业界老大隆基如何抉择,备受瞩目。哪种技术路线能成为隆基未来最大规模的投资方向?李振国认为,“还没有确定性答案。”

“隆基不会把自己固定在某一个路线上,我们寻求度电成本最低,最低成本的技术都在研发,不同阶段有不同的进展和变化。”李振国说,更关键的还是在工业化过程中能否低成本实现,从实验室到量产,哪条技术路线能走得更远在今天仍是未知数。“但隆基有信心最早实现量产,最快实现某一个技术路线的商业化量产。”

对此,隆基股份董事长钟宝申曾对澎湃新闻表示,隆基的研发投入之所以大,是因为任何一个技术路线,要形成一个基本的判断、跑出结果,背后是高达6亿元左右的投资。这其中包括新技术路线的全套硬件设施及3-4年的运行、人员费用等。

“但是我投5种技术路线,最后有可能扔掉4种,找到最有潜力的技术。大家看到它投了6亿,实际上是有其他投入做陪跑。”钟宝申说,“隆基从来不押宝。首先我们会进行专业判断,一个技术路线有没有研究价值,天花板在哪、空间在哪、制约因素在哪、究竟能走多远?然后把我们认为有前途的、能参与竞争的挑出来开始大量投入,筛选出最好的种子选手。”

高强度的研发投入,被隆基视为在竞争残酷的光伏市场持续保持领先身位的不二法则。年报数据显示,2020年,隆基股份研发投入总额达25.92亿元,占营收的4.75%,非硅成本进一步降低,其中拉晶环节平均单位非硅成本同比下降9.98%,切片环节平均单位非硅成本同比下降10.82%。李振国援引第三方行业机构PV-Tech的调研数据称,隆基自2017年起已经成为全球研发投入最大的光伏制造企业,甚至超过了美国前两大光伏企业研发投入的总和。

隆基变了吗?

氢能,是隆基股份近年来积极开拓的“第二战场”。

2018年底和2019年底,李振国两次参加联合国气候大会,一次是在波兰,另一次在西班牙。他在演讲中表达了同一个理念:“光伏加储能将会成为人类终极的能源解决方案”。氢能已成为隆基继光伏之后选择的另一块碳中和拼图。

“在碳中和及能源转型的大背景下,可能出来三个赛道。第一个赛道是以光伏为主的一次清洁能源。三四年之前,我预测2030年全球每年光伏新增装机规模要达到1000GW,很多人觉得我太激进了,但站在碳中和角度倒推,这个规模还不够。我们认为,到那时每年需要新增光伏装机1500GW-2000GW,连续安装30年才能真正支撑能源转型的需要。”李振国告诉澎湃新闻,第二个赛道是弥补可再生能源间歇性缺陷的能源,比如化学储能。第三个赛道则是绿氢的引入。

谈及氢能的前景,他又显露出严谨的一面,“从氢产业链的各个环节来分析,我们认为电解水制绿氢是确定性的,所以我们在建立制氢装备和服务上的能力。但是得到绿氢之后下游应用到底往哪个方向走,仍然存在不确定性。在氢的应用环节,我们保持研究能力。”

隆基公司自2000年成立,已经年满20岁。从员工几千人到六万多人,从“小作坊”到年营收超500亿元的巨头,隆基倡导的企业文化,变了吗?

“所谓文化,其实是一种模糊地带,在制度流程尚不完善时会起到一定作用。从根本上来说,未来还是得靠一套科学的组织管控和流程。”面对清洁能源的星辰大海和光伏行业日益高涨的投资热潮,李振国始终保持谨慎,“当企业发展到一定规模,饿死的企业是很少数的,膨胀死的是多数,一定不能太膨胀。”

图片1

全国服务热线

13215150267
  • 地址:东莞市松山湖中小企业园十一栋
  • 电话:13215150267
  • 邮箱:liusq@singfosolar.cn
  • 手机二维码
东莞市星火太阳能科技股份有限公司版权所有 / 备案号:粤ICP备14057282号-5 /  网站地图 / 百度统计  技术支持: 牛商股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