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到2060年,绿色低碳循环发展的经济体系和清洁低碳安全高效的能源体系全面建立,能源利用效率达到国际先进水平,非化石能源消费比重达到80%以上。”
这是在2060年实现“碳中和”的目标之一。但是要实现这个目标,我国面临的压力和挑战非常大。在我国目前的能源结构中,依靠化石能源占比超过80%。提升非化石能源的生产、应用,甚至要达到取代和颠覆化石能源高占比的地位,必然需要依靠科学技术的创新和升级。通过光伏产业的发展创新,提高太阳能发电的效率和稳定性正是其中一条路径。
从我国整个光伏产业的竞争格局来看,由于自2011年以来,美国和欧盟发起光伏“反倾销反补贴”等系列贸易战略,光伏产品价格大幅下跌,我国在美国上市的光伏企业很多都开始全面亏损。到2017年左右,我国在海外上市的光伏企业纷纷撤离,或是因经营不善、资金链断裂而破产,或是转赴国内资本市场,意欲重整旗鼓。天合光能(688599;天合光能股份有限公司)是其中一家几经沉浮的企业。公司2005年于美国上市,2017年退市,2020年在国内A股重新上市。在退市当年,天合光能光伏组件累计出货量,全球排名第一;2020年,全球排名第三。
坚守长期战略
其实在国内的光伏企业中,天合光能不管从业绩还是产能规模方面,乃至在资本市场上的表现都不是最佳的。但纵观这家企业在光伏行业深耕20余年的发展路径,总结来说,“坚持长期战略”是它的核心和长期策略。
不盲目跟风。从过往的发展经历来看,天合光能最能稳得住的便是在2010年前后。彼时,我国的光伏产业在政策因势利导下处于蓬勃发展期,并且国外对来自我国的光伏产品也有着极大的市场需求。一边是补贴扶持,一边是需求爆发,很多光伏企业选择了扩产能。事实上,如隆基股份(601012;隆基绿能科技股份有限公司)、晶澳科技(002459;晶澳太阳能科技股份有限公司)等光伏巨头本身也受益于此,企业得以迅猛发展,但大批没有核心技术的光伏企业并没有这么幸运。根据企查查统计,截至2021年12月,我国成立十年及以上的,经营光伏组件,停业、撤销、吊销、注销的企业共计1037家,其中1036家企业未曾上市,只有一家名为柯力光电(680897)的企业曾上过新四板。
风口之下,高纪凡带领的天合光能并没有将重点放在扩产能上面。“当时,我们的团队就认为,中国光伏产业还是需要花更大的精力去提高技术研发能力和水平,盲目扩产随时可能引发全行业的产能过剩。”事实,正如其所预料的那般。乃至到今天,产能过剩一直是我国光伏行业的问题之一。
在这样一个技术密集型的行业,经过十余年的发展,光伏组件的集中度越来越高。中国光伏行业协会(CPIA)数据显示,2017年光伏组件环节CR5市占率达38%,而2020年已提升至55%,产能超过5GW以上的企业达6家(天合光能居于第三位),集中度持续提升。相对而言,在产能方面保持谨慎,这是天合光能坚守长期战略的体现。
敢于创新、担当。天合光能是行业中第一家“吃螃蟹”的企业。目前,在业内被视为未来发展主流方向的210*210mm硅片(简称“210硅片”)正是由其在国内首次倡导提出。
长期以来,光伏行业以156*156mm的电池硅片为主,基于技术革新和市场需求升级,在这个岔路口,出现了两条选择路径:一是将现有的156硅片产线升级为兼容182*182mm硅片规格的产线;二是大跨步跃进210硅片时代。
市场接受度且先不谈,对于光伏组件厂家来说,这两条路径选择的最大冲突集中于投入成本和风险上。如果选择第一条路径,相对来说,厂家需要耗费产线升级及相关人力投入的成本,但第二条路径却需要新建产线乃至厂房,其中购买新设备就是一笔大投入。两相比较,后者投入的成本更高、冒的风险更大。这也是在初期天合光能在行业内倡导生产和使用210硅片却得不到上下产业链支持的主要原因。
如今,经过两年多的努力,天合光能将210硅片的盟友发展到39家,包括上游供应商、下游应用客户乃至同行。目前,182硅片和210硅片两条路线已经成为未来光伏组件厂家拓展大尺寸市场的选择。
但相比于182硅片,210硅片的“大跃进”也让其充满质疑,比如在设备兼容性、产业链配套、运输、良率、热斑等等方面。根据浙商证券整理,如表1所示,天合光能、中环股份、晶盛机电、上机数控、爱旭股份、通威集团、东方日升等上下游已经就210大尺寸存在的问题进行研发、解决。以“产业链配套尚未打通”问题为例,在设备端,捷佳伟创、宝馨科技等主流厂商已经有210硅片配套的产品设备产出;电池端,爱旭股份已经量产210mm电池,并且正在扩建该电池产能。